首页 > 特色指标 > 正文
“格桑花开浦江畔”“上海也有我的家”藏汉结对活动
来源: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31日

“格桑花开浦江畔”

“上海也有我的家”藏汉结对活动

 

申报项目的工作目标与思路:

举办内地西藏班,是中央关于“全国支援西藏”方针的具体落实,是培养和造就少数民族优秀人才、促进西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项战略决策,也是贯彻上海市委确定的在“融入全国中服务全国、在服务全国中谋求发展”方针的重要载体。

上海市共康中学是一所以藏族学生为主的藏汉合校的初级民族寄宿制中学。目前,在校的来自西藏自治区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阿里等地市的藏族学生有584名,学校周边地区的上海学生220名。

1998年建校以来,每年都有140名藏族新生入学,他们要在上海度过四年的学习生活。如何培养这些孩子成为民族大家庭中有文化、有知识、有爱国主义情操的一代新人,是一大课题。学校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德育工作置于西藏班教育的首位,始终高举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旗帜,对藏族学生进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了解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大家庭,珍惜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心藏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同学们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帮助他们健康成人、成才。

在目前社会大教育的前提下,光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要紧密联合家长、社区的力量,尤其是当前二期课改和加强中小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需要,要拓展教育途径,增加德育实践基地,丰富学生的德育活动内容。

学校处于社区中,社区是最好的教育基地和教育力量。建校以来,学校与地区街道联合共建,开展"上海也有我的家"系列精神文明活动,使学校教育活动向社区延伸,构建一个和谐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环境,扩大党的民族工作的影响力,唤起广大上海居民对党的民族工作的认同和支持,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主题活动,努力构筑居民和藏族学生互相了解、交流的平台,形成休戚与共、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使党的民族工作更具社会性和群众性。同时,也为藏族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实践和学习机会,在上海、在西藏自治区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为学习型社区的创建、民族团结的巩固、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党中央提出的三个“离不开”得到了很好的实践。

实施方法与过程:

从十年来的结对活动实践中,我们收获了很多,我们以学校为主阵地,逐步向社区延伸,形成了藏汉学生手拉手联谊,藏汉师生结对,藏族学生与社区居民结对的格局。

一、藏汉学生联谊活动

情感互通、互助学习的“手拉手联谊活动”是藏汉学生学习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也是藏汉学生和谐相处的见证。藏汉学生郑重地签下友谊协约,承诺“智慧互动共生、心灵共同成长、友谊携手共进”

这项活动在校内以中队为单位开展联谊中队活动。早在1999年,我校就专门召开了各中队结成藏汉联谊中队的协议签字仪式。各中队自行制定联谊计划,联谊双方达成共识后,由中队辅导员及中队主席在协议书上签字。为了让队员更好地互相交流,我们还积极鼓励各中队冲破年级限制,可以为自己找大哥哥大姐姐,也可以为自己找小弟弟小妹妹。这项活动立刻引了大家的共鸣,校园里顿时掀起一股崇尚民族友谊的热潮。有了明确的行动计划,我们的藏汉队员就有了活动的方向,小雏鹰们在友谊的蓝天下快乐而自由地翱翔。走廊里,往日拌嘴的现象不见了;操场上,因为一块篮球场地而产生纠纷的现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团结,是友谊,是和谐,是进步!看,这边刚举行了载歌载舞的联谊会,那边又搞起了足球赛,篮球赛。男孩女孩们的脸上尽是欢乐的笑容。随着联谊活动的深入开展,藏汉小伙伴逐渐增多了个人的交往交流。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结成了一对对笔友,通过书信方式进行沟通,互相倾诉心声,真比亲人还要亲。每次过节,上海班的同学会放弃休息时间,专门来到学校与藏族学生共同联欢;藏族同学也会把上海学生请进寝室,拿出美食与他们共同分享。平日里,上海学生还会把自己的朋友请回家,共同感受家的温暖。在我校,藏汉队员人人都有一个民族小伙伴,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二、24365藏汉师生结对工程

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学校通过了《共康中学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决定》,即24小时、365天为学生提供服务,并确定考核、奖励机制,鼓励老师们积极投入民族工作。每一名教职工与一个寝室的学生结对,老师们竭力去热爱、关心每一个藏汉学生同时也以言传身教传承着民族优秀文化。他们没有令人羡慕的寒暑假和节假日,他们在敬业、爱生、奉献中谱写了民族团结的新篇章。

在共康中学这个温暖的民族大家庭里,老师们就是藏族孩子们的爸爸妈妈,除了在课堂上完成教授科学文化知识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在课后指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孩子们的衣食住行、思想变化、身体健康,事无巨细,久而久之,藏族同学在学校里渐渐找到了家的感觉,生活思想上的稳定,也对同学们快乐地投入学习提供了保障。直到现在,一些毕业出去的学生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不太适应时,也会时常打来电话给当时的老师寻求心灵上的帮助,因为学生已经把老师当作自己的亲人了,有困难找家人倾诉一番,能获得心理上的慰藉,问题也解决一大半了。

每逢春节、藏历新年、国庆节,老师们就会带着自己结对寝室的孩子们走出校门,走进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去了解上海的历史和发展;走进自己的家,和自己的家人相聚,做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在欢声笑语中,藏族孩子慢慢地了解汉族过年的习俗,增长了民俗知识,也更拉近了师生关系。

三、与汉族社区居民结对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越来越大,把学生圈在学校内采取说教的方式已不可取了,必须让学生接触社会,在社会中学习。藏族学生四年不回家,他们不能一直生活在一个小集体中,到上海求学,要了解上海,了解上海人,了解上海的普通市民生活,尽可能地重温部分“缺失”的家庭温暖。

建校以来,学校主动与社区合作,双方成为精神文明共建单位。我们大胆地让藏族学生走进社区,走进普通居民的家中,让社区、居民家庭成为一个个对藏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实践的小课堂。“感恩在心,责任在肩”。学生们怀着这样一份感情和责任,成为上海家庭中的一员,讨论家庭事务,参与家庭活动,帮助家庭成员,表现藏族学生特点,一起创建学习型家庭和楼组。上海家长们也有针对性地和学校老师、藏族家长互相沟通,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丰富和创新了家校联系的途径和内容。

藏族学生在结对家长的安排下,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定期回“家”去看看。在家长的带领下,外出参观上海市的各项市政工程、各种展览活动,接受现代的民族精神教育。同时藏汉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学习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西藏的发展,促进民族感情。在家庭中,学生们向家里的成员学习某一项技能或才艺,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礼仪等,感受到了家长对这个年龄段小孩的叮咛和嘱咐。

结对活动也逐渐深入发展,学生们怀着一颗颗感恩的心,立志于向社会反馈一份爱心,以报答党和国家的关心。学生们与赴藏当兵的军人家庭结对,每逢中秋、八一等重大节日,孩子们就把家长邀请到学校,或上门到军属家里,慰问、聊天、一起做家务、给远方的战士写信,甚至让在西藏的家长去军营看望战士,谱写了一篇篇动人的家庭故事。藏族学生也和社区中的孤老、残疾人结对,奉献一片爱心,关爱弱势群体,反映当代学生的风貌。学校附近居民小区已改称“民族花苑”。社区给了孩子家的温暖,孩子们也在上海爸爸妈妈的关心下,心灵深处感受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藏族孩子的质朴深深打动了附近居民,在闸北社区传诵着这样一个故事,共康中学的三位藏族娃娃帮助迷路的汉族老大爷回家,他们的事迹成为闸北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

四、精神文明共建

十年来,学校为了充分发挥上海的教育资源优势,先后与武警上海指挥学校、上海紫江集团、上海八仙集团、上海腾赢公司、上海市公安边防总队教导大队、宋庆龄陵园、闸北区三泉工商所、彭浦新村街道、闸北交巡警支队彭浦中队、上海市晋韵(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共建精神文明协议。为学生国防教育、军训、学习民族英雄、维护消费者权益、实践参观(磁悬浮、浦江游览)等提供保障。同学们也积极参加上海市旅游节、茶文化节、服装节、桃花节等重大活动,真切体会到应该在上海好好读书、努力成才。

工作成效及取得的经验:

相互的文化、习俗的学习,增进了两个民族的了解,奠定了民族团结的基础,特别在藏族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团结友爱的种子,让它更好地生根发芽。

结对活动也连接了西藏和上海两地,连接了两地的普通人,让互不相识的藏汉兄弟姐妹情同手足,更让西藏人民体会到了上海的真情和真心。

我们的同学缺的不是金钱,不是零食,也不是文化知识,缺乏的是一般的社交礼仪,缺乏对社会的了解,仅知道考内地班很好,不知道机遇的好,不知道为了上海内地西藏班,多少人在默默地支持和奉献。

内地西藏班办学20年来的成功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办的内地西藏班、西藏学校,符合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国教育援藏的丰硕成果,是民族教育体制改革的成功典范,是加快西藏社会进步的英明战略决策,是造福西藏人民的一项宏伟事业。内地西藏班、西藏学校的建设,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促进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我们将继续办好“上海也有我的家”系列精神文明共建活动,继续推进藏族家长的远程联系,让上海民族教育的基础更扎实,基地更宽广,内容更丰富,符合上海两个《纲要》的教育,全面推动内地西藏班的发展迈上新台阶。